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
1
IT 管理
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系列 第 1

Day 1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通靈力 (Sensibility)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「成功的相反不是失敗,是放棄」- USPACE 產品總監 郭丞哲

1. 什麼是通靈力

在敏捷組織中,「通靈力」是指一種 對內外部環境訊號保持高度敏感並能及時回應的能力。這種能力包含三個要素:感知、解讀與行動。通靈力讓組織能夠捕捉到環境中的微弱變化,並在尚未成為危機或重大趨勢之前,就先一步看見並採取行動。

一個具備通靈力的產品團隊,能從使用者行為數據的細微變動察覺到產品設計的潛在問題;又或是從團隊內部的情緒波動感受到壓力累積,及早進行調整。對於今日的企業而言,通靈力是一種「組織免疫系統」,能在問題擴大前就啟動防護。

2. 為了什麼目標要通靈?

通靈力的最終目的,是為了降低組織在不確定性中的風險,縮短反應時間,並提升決策品質。

  • 外部市場的快速變化:顧客需求與市場趨勢轉變之快,往往讓傳統組織措手不及。擁有通靈力的組織能更早察覺到風向,提前因應。
  • 內部運作的潛在風險:從士氣低落、溝通失效到隱性衝突,若缺乏敏感度,這些問題往往在爆發後才被正視。通靈力能將這些微小訊號轉化為行動警示。
  • 長期策略的前瞻性:通靈力不僅讓組織「解決今天的問題」,更能幫助它們「預備明天的挑戰」。當競爭對手還在應對過去的困境時,有通靈力的組織已經在佈局未來。

3. 為什麼敏捷組織需要通靈力?

在高變動、高複雜的 VUCA 時代,資訊是組織能否生存的基礎。

  • 面對不確定性:科技更新、市場需求、法規與政策的演變速度遠超過以往。敏捷組織若沒有通靈力,就如同在暴風雨中航行卻沒有雷達,極易受挫。
  • 打破僵化計畫:傳統組織依賴年度計畫與半年檢討,這種節奏太慢,往往錯過了最佳應變時機。通靈力讓組織能實現「即時感知、快速調整」,避免陷入計畫與現實脫節的困境。
  • 從被動到主動:具備通靈力的組織,不只是快速反應,更能主動創造機會。例如,從顧客的使用習慣發現潛在需求,並搶先推出新功能,成為市場的領導者。

4. 通靈的標的是什麼?

通靈力是有意識地聚焦:

  • 市場:掌握經濟趨勢、產業變革、競爭對手的行動與顧客需求的轉變。
  • 組織內部:團隊士氣、流程效率、協作瓶頸,甚至是員工在非正式場合的聲音,都值得關注。
  • 生態系:單一企業無法獨立存在,因此需要觀察合作夥伴的動態、供應鏈的穩定度,以及法規政策的影響。
  • 顧客回饋:不只依靠問卷或客服投訴,更要從使用數據、社群互動中提取訊號。顧客的沉默有時比顧客的聲音更值得警覺。

5. 要監測的數據指標是什麼?

科學化數據導向。具體的數據是通靈力的基礎,否則敏銳就會淪為「憑直覺」。

  • 市場層面:轉換率、競品上新速度。
  • 內部層面:交付 Lead Time、缺陷率、團隊滿意度調查、出勤與請假趨勢。
  • 生態層面:合作專案成功率、政策更新追蹤、供應鏈異常狀況。
  • 顧客層面:NPS(淨推薦值)、客戶留存率/回頭率/流失率/活躍度、功能使用率/頻率/時長、客戶體驗到產品核心價值的時間/反饋回應率。

這些指標不應孤立存在,相反地,需要串聯,避免數據的片面觀點。

如何從這些監測數據指標學習

數據只有被轉化為行動時,才具有價值。

  • 建立迴圈:
    從數據輸入到洞察產生,再到行動落地,形成閉環。若沒有迴圈,數據只能成為報表,而不是價值。
  • 跨部門解讀:
    不同部門往往有不同解讀,只有跨部門共讀與對話,才能避免陷入「各說各話」。
  • 快速驗證:
    用小實驗測試假設,例如針對某個數據異常,先做短期改動,觀察是否有效,再決定是否全面推行。
  • 持續改善:
    學習不是一次性的,通靈力的價值在於讓「持續改進」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。

6. 通靈力的三個層次(由表到裡)

  • 表象訊號
    最基礎、最容易捕捉的訊號,例如顧客抱怨、交付延誤、員工流失率增加。這些訊號雖然顯眼,但如果組織只停留在處理表象,往往只能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。

  • 模式與關聯
    把不同訊號連結起來,發現其間的規律。例如:客服工單上升與某功能使用率下降同時發生,顯示功能設計存在問題。這一層次的重點是「從碎片到脈絡」。

  • 深層洞察
    深入探討系統性或結構性的根源。例如,產品問題不是功能設計不佳,而是產品願景與市場需求脫節。這一層需要系統思維、質性研究與跨層級對話,才能真正帶來突破。

7. 通靈力的三個核心面向

  • 感知與覺察 (Sensing & Awareness)
    包含數據的捕捉與非正式訊號的傾聽。敏捷組織不僅要關注 KPI,還要善於發現「未被數字化的聲音」。

  • 詮釋與洞見 (Interpretation & Insight)
    單一數據可能有多種解釋,若沒有共通的框架,很容易誤判。這需要建立跨部門可共享的解讀模型,避免資訊孤島。

  • 回饋與回應 (Feedback & Response)
    若沒有行動,通靈力就淪為資訊過載。快速回應與小步驗證,是把洞察落實為改善的關鍵。

8. 通靈力的具體實踐步驟工具**

通靈力的實踐流程 DIALData → Insight → Action → Learn

  • Data or Metrics 數據指標:對價值路徑的量化觀測(輸入/過程/輸出/結果)。
  • Insight洞察生成:對因果/機制的可驗證推論(包含不確定度)。
  • Action 行動:對系統參數的有意操作
  • Learn學習:寫入知識庫→產品化/標準化/撤銷

沒有停損的行動,不算行動;沒有反事實的洞察,只是故事。

8. 通靈力帶來的好處

更快的市場反應:搶先競爭對手一步,看見並行動。
更高的顧客滿意:即時調整,讓顧客感受到被重視。
更穩定的團隊:及早發現問題並解決,降低衝突與流失。
更強的韌性:面對突發狀況不慌亂,因為平時已有預警機制。
更高的學習力:通靈力是組織自我成長的引擎。
更透明的結構分析:使選擇的理由變得很清楚;使整體組織得以校準共識;使組織能夠更快速、更有效地執行組織策略

簡單的來說,「通靈力」就是我們花時間、精力沈浸在方方面面後的發現,而我們依據這些發現,了解現在並探知未來。

附錄:成功產品與高效能敏捷團隊的科學化改善原則 - 節錄自《台灣敏捷行動綱領 2025》

六大核心原則
我們是一群深耕軟體業界的專業工作者,透過深度討論與實踐,總結出構建科學化、高效產品團隊的六大核心原則。我們相信,遵循這些原則和綱領,能夠促進團隊更具效率,並創造更成功的產品:

  • 客戶導向思維:主動理解並預測客戶需求,解決關鍵痛點,提供具有價值的產品體驗。
  • 價值導向:專注於交付高價值的解決方案,並通過數據與成本優化提升產品效益。
  • 持續交付:專注於小且頻繁的變更,提升交付效率並加速市場回饋。
  • 技術卓越:技術卓越是團隊能力的核心,驅動高效運作與持續創新。
  • 高效溝通:良好的溝通是高效團隊的基石,促進協作與透明化。
  • 幸福與凝聚力:建立幸福且具有凝聚力的團隊環境,為成員提供支持與共同成功的基礎。
    註:以下原則與綱領主要基於軟體行業的背景制定。如您的產業非屬軟體領域,亦可根據實際需求靈活應用。此外,文中所提及的指標僅供參考,具體指標應根據不同產業及產品的特性進行調整。

倡議發起人:劉兆恭 Juggernaut
共同倡議人:林書緯 (月湖) 李旻原 李欣龍 Sam 葛仲安 (柳丁) 范育銘


下一篇
Day 2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之連結力 (RAPPORT)
系列文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43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1 則留言

0
Wolke
iT邦研究生 4 級 ‧ 2025-10-10 17:25:55

感謝版主分享這篇關於『通靈力』的深度好文!將其比喻為「組織免疫系統」精闢且引人深思。您對感知、解讀、行動以及從表象到深層洞察的三個層次闡述得非常清晰。這讓讀者更清楚地意識到,如何將微弱訊號轉化為預防性行動是敏捷組織成功的關鍵挑戰。期待能有更多相關的實踐案例分享!

也歡迎版主有空參考我的系列文「南桃AI重生記」: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sers/20046160/ironman/8311

謝謝

我要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